期刊中文名称:《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期刊英文名称:Sino-overseas Grapevine & Wine
创办时间:1976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济南市 语种:中文 主管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东省葡萄研究院 主编:李勃 刊号:ISSN 1004-7360,CN 37-1349/TS 邮发代号:24-73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山大南路1-27号 邮编:250100
从酿酒葡萄‘马瑟兰’中克隆获得一个铵离子(NH_4~+)转运蛋白编码基因VvAMT1;1。VvAMT1;1与桃PpeAMT1;1、梨PbrAMT1;1、水稻OsAMT1;1、拟南芥AtAMT1;1、AtAMT1;2和AtAMT1;3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76.10%,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VvAMT1;1与桃AMT1;1在遗传进化关系上较近。VvAMT1;1基因在‘马瑟兰’果实发育不同时期中的表达量差异较大,其表达在幼果期、硬核期和转色期果实中较高,在第二次膨大期和成熟期果实中显著降低,虽然新生叶片和根中VvAMT1;1的表达量分别低于同一时期果实中的,但其表达量在‘马瑟兰’整个果实发育时期相对稳定;VvAMT1;1基因在不同砧穗组合果实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在‘马瑟兰/SO4’嫁接苗果实中的显著高于‘马瑟兰/1103P’嫁接苗和‘马瑟兰’自根苗果实。酵母突变体功能互补和~(15)N同位素示踪吸收动力学分析表明,VvAMT1;1是一个典型的高亲和性的铵转运体,其Km为35.67μmol·L~(-1),且V_(max)值为2.85μmoles·min~(-1)·μg~(-1) cells,具有吸收NH_4~+的功能。此外,甲基胺(MeA~+)显著降低了VvAMT1;1介导NH_4~+吸收的V_(max)值,且VvAMT1;1能介导酵母细胞吸收和利用微量的MeA~+,L-甲硫氨酸亚砜亚胺(L-MSX)显著降低了VvAMT1;1介导NH_4~+吸收的V_(max)值,而VvAMT1;1介导的NH_4~+吸收过程可受到体内NH_4~+的积累水平的反馈抑制。
Ⅲ类过氧化物酶(Class Ⅲ peroxidase,PRX)在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葡萄全基因组中分析鉴定出葡萄VvPRXs基因家族74个成员,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5组。结构域分析表明,VvPRXs具有典型的保守结构域,保守基序分析表明其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共线性分析发现,葡萄染色体中有17对串联重复基因和11对片段复制基因,与拟南芥、水稻分别存在39和34对直系同源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VvPRXs可能参与生长发育调控及激素/胁迫响应通路。表达分析显示,VvPRX36为盐胁迫响应基因;VvPRX16、VvPRX46特异性响应低温胁迫;VvPRX52、VvPRX51、VvPRX34、VvPRX68、VvPRX31和VvPRX71显著受干旱诱导;病原侵染试验中,灰霉菌诱导VvPRX71和VvPRX33上调,叶缘焦枯病激活VvPRX23表达增加。本研究系统解析了葡萄VvPRXs基因家族的进化特征及胁迫响应机制,为葡萄抗逆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候选基因。
本研究克隆了山葡萄碱性螺旋-环-螺旋基因VabHLH123,研究其在低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为葡萄抗寒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低温及外源激素处理、瞬时表达等方法对VabHLH123的表达和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VabHLH123基因的编码序列为279 bp,编码92个氨基酸,含有一个HLH结构域。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VabHLH123在山葡萄各个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茎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低温胁迫处理后,VabHLH123的表达水平呈上调趋势。GA_3处理后,VabHLH123基因快速响应,且表达量在1 h后达到最高,整体均高于对照;ABA处理后,VabHLH123基因表达量在6 h后达到最高;MeJA、ETH和SA处理后,VabHLH123基因受诱导响应程度小。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VabHLH123定位在细胞核上。葡萄愈伤组织瞬时转化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抗寒相关基因(VvCBF1、VvCBF3、VvRD29B和VvNCED1 )在VabHLH123过表达愈伤中具有更高的表达量。瞬时过表达VabHLH123显著提高了抗寒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增强了葡萄愈伤的耐寒能力。
本研究以‘金田玫瑰’葡萄二倍体、嵌合体、纯合四倍体组培苗叶片为试材,对其性状、结构、DNA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倍体叶片表现为显著变大增厚,叶缘锯齿显著增大且密度降低,气孔及保卫细胞显著变大、密度降低,叶绿素含量和含水量均显著提高;嵌合体叶片平展度显著低于纯合四倍体和二倍体。可见,三者在叶片表型、生理生化和组织细胞学特征上差异显著,叶片面积、叶缘锯齿及叶片平展度等表型特征可用于‘金田玫瑰’葡萄的倍性初筛。
葡萄根系的越冬安全影响第二年长势。本研究以5年生‘南太湖特早’(SO4砧木)为试材,铺施草炭、玉米秸秆、牛粪、菌棒4种基质,以不铺施基质为对照,测定根系中淀粉、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及相关酶活性,探讨不同基质对冬季根系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炭和牛粪对土壤增温效果明显,平均增温0.88、0.33℃。与CK相比,草炭和牛粪处理降低了吸收根中淀粉含量,提高了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淀粉代谢中,草炭和牛粪处理显著提高了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牛粪处理降低了淀粉磷酸化酶活性,草炭和玉米秸秆处理提高了ADPG(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蔗糖代谢中,草炭和牛粪处理提高了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草炭显著降低了酸性转化酶活性,而牛粪显著提高了其活性。主成分分析表明,本研究中草炭处理综合效果最优。综合来看,铺施草炭和牛粪可通过调控糖代谢关键酶,促进冬季葡萄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增强根系越冬能力。
为探究地理标志产品浦江‘巨峰’葡萄品质和元素组学特征,本研究以浙江省浦江县的‘巨峰’葡萄为对象,比较不同葡萄园葡萄果实3种品质成分、14种矿质元素和氮稳定同位素的分布差异,利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果实品质和矿质元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浦江不同葡萄园‘巨峰’葡萄的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的分布差异不显著,而氮同位素比值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大。相关性分析显示,氮(N)、磷(P)、钾(K)分别与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呈显著负相关、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发现,对‘巨峰’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影响最大的矿质元素是P和锰(Mn),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最大的是锌(Zn)和硼(B),对Vc含量影响最大的是Mn和钙(Ca)。
为确定河北省怀来产区‘小芒森’葡萄的适宜采收期,对不同采收时间成熟前期(9月底)、中期(10月中旬)、后期(10月底)的‘小芒森’葡萄进行了发酵试验,分析了不同酒样的理化指标,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离鉴定葡萄酒中的挥发性物质,并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延长,甜白葡萄酒的酒精度、pH和挥发酸含量显著增加,总酸含量显著下降。延迟采收显著降低了葡萄酒中的酒石酸和苹果酸含量,增加了柠檬酸、琥珀酸含量。不同采收期的葡萄酒共检测出50种香气物质,后期采收时葡萄酒中香气物质含量(15 057.69μg·g~(-1))显著高于早期采收和中期采收,感官评价总体优于其它两个处理。综上,适时延期采收有利于提升怀来产区‘小芒森’甜白葡萄酒的风味品质。
以‘户太八号’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良姜复方提取物结合4%可溶性淀粉涂膜处理‘户太八号’葡萄,探讨‘户太八号’葡萄采后对其保鲜效果的反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葡萄相比,良姜复方提取物联合淀粉涂膜能较好的抑制采后‘户太八号’葡萄脱粒率(56 d时,CK、处理组分别为14.61%、5.06%~8.66%)、腐烂率(56 d时,CK、处理组分别为36.27%、8.80%~15.06%)和多酚氧化酶活性(56 d时,CK、处理组分别为46.10、24.80~37.60 U·min~(-1)·g~(-1))的升高,抑制‘户太八号’葡萄果实Vc含量(56 d时,CK、处理组分别为103.00、116~154 mg·kg~(-1))和果梗叶绿素含量(56 d时,CK、处理组分别为0.03、0.04~0.05 mg·g~(-1))的下降速度,维持果实的硬度和感官品质,进而延长了采后‘户太八号’葡萄的14~28天的保鲜期。其中,良姜复方提取物结合淀粉涂膜处理组Ⅲ(质量比为高良姜∶丁香∶甘草=9∶9∶4.5)的保鲜效果较佳,较好的保持了采后‘户太八号’葡萄果实的贮藏品质。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1991—2024年丹凤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数据和2019—2022年葡萄品质检测结果,根据生态适宜度理论,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调查、专家决策和百分位数法,确定影响丹凤酿酒葡萄品质的关键生育时段和气象因子的阈值范围及权重系数,采用加权求和法建立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浆果生长期累计降雨量、平均气温和浆果成熟期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累计降雨量是影响丹凤酿酒葡萄品质的5个关键气象评估指标;(2)选取总酸、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作为丹凤酿酒葡萄气候品质评价的理化指标,将气候品质指数(I_(CQ))划分为特优(≥2.0)、优(1.5~2.0)、良(1.2~1.5)和一般(<1.2)4个等级;(3)验证结果发现,构建的酿酒葡萄气候品质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生产实际相吻合,能客观反映气象条件对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经模型推断,1991—2024年气候品质“优”及以上年份达到67.6%。
本研究以‘马瑟兰’和‘赤霞珠’为原料,采用本土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ECA分别与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XJ25和B90进行混菌发酵,对发酵后的干红葡萄酒测定基础理化指标、有机酸含量、CIELab颜色参数及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结果表明,混菌发酵能够显著提高葡萄酒总酸含量;显著提高色彩饱和度(C~*_(ab)值)和红色调(a~*值),降低黄色调(b~*值),有效改善葡萄酒颜色。此外,重要挥发性香气物质(OAV>0.1)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混菌发酵对葡萄酒香气有显著影响,其中菌株CECA和B90混菌发酵显著提升了酯类、高级醇类、醛酮类物质含量,降低了脂肪酸类物质的含量,提升了葡萄酒的香气质量。研究表明,本土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混菌发酵可以有效提升干红葡萄酒的品质,菌株B90比XJ25综合表现更好。
本研究以商业酿酒酵母CECA为对照,通过测定从新疆石河子产区发酵酒样中分离获得酵母的乳酸耐受性,筛选耐受乳酸优良菌株,采用Interdelta指纹图谱和26S rDNA D1/D2区PCR扩增产物鉴定技术对优良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酒精等胁迫耐受性、定殖能力及其在葡萄汁中的发酵特性和香气类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B9和B100菌株综合耐受性强,低产挥发酸和酒精。B9菌株为中絮凝性、中产H_2S菌株,其发酵的葡萄酒香气分布均匀,复杂度高、酒体饱满、余味长;B100菌株为低絮凝性、低产H_2S菌株,所发酵的葡萄酒样含有明显的核果类水果、柑橘、热带水果等果香和浓郁的花香,其香气纯净度、香气浓郁度和口感浓郁度较高,在酿造新鲜的果香型葡萄酒方面潜力较大。综上,B9和B100菌株为解决温暖产区原料问题提供新的微生物资源,在葡萄酒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葡萄酒的挥发性成分是决定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葡萄酒的接受程度。因此,在葡萄酒生产中研究其挥发性成分至关重要。而在葡萄酒上千种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中,由于基体成分的复杂性和某些关键风味挥发性成分含量极低,加之检测过程可能对仪器造成损害,样品前处理成为确保仪器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综述了葡萄酒挥发性成分的多种前处理方法,包括液液萃取、固相微萃取等,并详细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最后,展望了葡萄酒挥发性成分前处理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并为构建更加完善的葡萄酒挥发性指纹图谱奠定理论基础。
葡萄作为西安地区的主要果树品种之一,在推动农民增收与助力乡村振兴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对西安葡萄产业的发展历程、产业优势以及生产、加工、三产融合等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指出目前西安葡萄产业发展存在品种结构欠佳、现代化转型缓慢、品牌建设不健全以及绿色发展水平待提升等问题。基于此,最后从精优品种、科技驱动、品牌打造以及绿色发展4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旨在为产业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参考。
在全球葡萄酒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葡萄酒品牌面临认知疲软与品牌溢价不足的挑战。本研究基于态度ABC理论框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葡萄酒品牌命名中语音、语义特征对消费者认知、情感及购买意动的驱动机制。基于对中国市场412个葡萄酒品牌名称的语料分析和407份消费者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第一,品牌情感在葡萄酒消费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二,语义特征通过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两条路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动;第三,语音特征中的音节易记性和发音流畅性影响购买意动;第四,品牌认知的负向影响暗示过度技术化命名方式可能引发消费者的决策逃避。因此,研究提出葡萄酒品牌命名策略:强化情感共鸣;提升语义设计的理性与感性双重价值;提升语音体验,优化品牌记忆度;合理激活命名特征对品牌认知的验证性功能,以增强品牌竞争力和市场表现。